在目前的农机行业,有一个特别抓人眼球的产品,叫做植保无人机。植保无人机以其体积小、重量轻、运输方便、可垂直起降、飞行操控灵活、适应性强、效率高、高适应性,加上带着高科技的光环,一直是传播的宠儿。加上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、产业升级的需要,一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很大,资金不断涌入,生产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,热闹非凡。除了卖飞机,还有卖服务的,也有搞租赁的。但记者在郑州召开的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(简称春季展)转了一圈,却有一个问题在心头迟迟不能散去,这植保无人机行业究竟是冷还是热呢?
展览会上看着有点“冷”,但参展商对2017年市场表示乐观。照一般的逻辑,一个红火的行业一定在行业展览上有所展现,制造商们参展踊跃,各种产品争紫斗艳。但在春季展上没有看到这种情景,一圈转下来,看无人机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。因为整个展馆我们也就看到六家,当然有可能没有看到的“漏网之鱼”,但总数估计在个位数,大名鼎鼎的极飞、大疆都没有找到。参展的机型也很单一,基本上以电动多旋翼无人机为主,只看到一架单旋翼。据说按飞行平台分类,无人机可分为固定翼无人机,单旋翼无人机、多旋翼无人机等。本来想借这一次展会给自己扫扫盲,增加点无人机的知识,但现实让人很失望。从无人机制造商的参展积极性来看,植保无人机显得有点“冷”,否则春季展组织者应当深思,他们为什么不来?
但与无人机参展商交谈下来,感到他们对今年的市场普遍乐观,认为应该好于往年。大致的理由无非是国家补贴开了试点的口子,一些地方农机管理部门积极性较高等。江苏数字鹰明确表示今年预计销售七、八百架,比去年翻一番。亿诺用农资资源整合的方法,实现全国第一家植保飞机免费模式,即用户主要从亿诺购买6.9万元以上的农药或其它农资,亿诺就赠送一架无人机,产品推广的力度很大,宣传口号也很响亮,“羊毛出在牛身上,马来买单”。珠海羽人表示年销售额在七、八千万,对无人机的理解也很独特,认为用无人机进行植保,就像玩具一样,可以吸引年轻人回归农业,改变目前农业主要靠老年人和妇女的状况。
研讨会前“热”后“冷”。春季展安排了一场“智能遥控植保机技术研讨会”,好像对象为所有智能遥控植保机械,但实际研讨的只是植保无人机。听众坐的满满当当,笔者晚去了几分钟,几乎找不到座位。研讨会分两个阶段,一阶段的主题为过去无人机研制经验分享,说说那些走麦城的经历,确实很受欢迎,现场气氛很“热”。比如谈到某厂有年卖了一百多架无人机,结果全厂人一年都在修飞机云云,可见无人机制造必须把高可靠性放在首位。但到了二阶段----无人机行业问题研讨时,参会人员一下子走了一大半,现场气氛骤然“冷”却。研讨围绕与无人机植保有关的人(运营人、操作者)、机、天、链四个方面展开。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植保无人机如何定性,应该是航空器还是农机,对行业发展特别重要,事关行业管理大计。如果按航空器管理,按其严格的一套制度管下来,无人机可能两年都无法成为商品。此外还有当前植保无人机是否应该制定标准等问题。
植保无人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。从1912年加拿大开始将飞机作为大田作物、果园等喷洒农药辅助工具,航空植保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;从1987年,日本Yamaha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农用植保无人机(R-50),农用植保无人机也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。我国的植保无人机发展刚刚起步,说“热”也罢,说“冷”也好,它就在那里,处于产业的童年,许多影响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定论,需要有关部门关注,但注意既不要拔苗助长,也不要一管就死,最好给它空间自由成长,依托市场走出一条成功之路。中国的18亿耕地,庞大的植保需求,将为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提供可以深度挖掘的市场。
(信息来源:中国农机化信息网)